教育最大的危险,是指望孩子“自觉”
时间:2025-06-09 来源: 敢姐的小岛 作者:郑小编阅读:次
当听到验光师傅说需要配眼镜的那一刻,孩子很懊悔地说,电子产品看得太多了,以后要坚决保护好自己的眼睛。
配眼镜后的第一周,确实没有用电子产品。可是到了第二周,鼻子上多了一副眼镜的不适感已经消失了,又开始玩手机了。
上个周末孩子写完作业后,说要打一个小时的游戏,我允许了,而且是要求每半个小时休息一下眼睛。
结果一个小时过去了,儿子还是没有停下来的意思,强制要求后才恋恋不舍得放下手机。
我在想,孩子玩手机为什么让孩子这么欲罢不能呢?
大概有两个原因。
一是玩手机是一种欲望,它和需求不同。“需求”是身体有需要,及时提供满足后,心里很平静,很满足。比如,饿了,给饭吃,渴了给水喝,困了去睡觉。但是“欲望”不同,欲望越满足,越想要,越让人停不下来。比如玩手机。
二是玩手机能让大脑产生多巴胺,让人得到暂时的愉悦。其实玩两个手机获得的多巴胺和解出来一道数学难题,获得的多巴胺是同样的道理。为什么孩子们却不愿意攻克一道难题,反而愿意沉溺于手机?是因为长时间手机的碎片化知识和游戏的声光电刺激,已经让孩子的大脑形成了某种短平快的依赖,没有耐心去解答难题了。
脑科学的研究证明,长时间的玩手机和刷短视频,能够使人的大脑结构发生改变,对外的表现就是,对稍微复杂的事情缺乏耐心,遇到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情绪暴躁。(视频附在文后)
当然在这个社会阶段。想让孩子不玩手机,也不太现实。首先我们成人先做到不玩手机,至少是在孩子面前不要长时间的玩手机,处理好有关的工作后及时放下。多陪伴孩子,有机会就做户外运动,实在太累,可以看书,即使看不下去也要装着看下去。放纵自己的欲望,指望孩子抵制诱惑,有点不太现实。孩子的成长是单行道,纵观成才的孩子,他们的父母没有不作出“牺牲”的。有的家长忙着挣钱,说是为了孩子,但是一旦错过孩子成长的关键期,疏于管教,家长一辈子挣的钱不够孩子一年败的。
当然,除了做出榜样以外,如果孩子已经对手机依赖了,是要采取一定的强硬措施。
给孩子设置规则。比如,说好的一个小时就一个小时,说好的半个小时就半个小时,如果超时,一个星期内不准碰手机!
只要是事先给孩子说好,到时候再惩罚的时候他就没话可说。丑话说前头,省的扯皮。而且要说到做到,做不到就别说。
孩子会观察我们,试探我们,他会一点一点地试探我们的底线,看我们的态度,如果我们不继续制止,他就会一点一点的侵略我们的“地盘”。
就像《黔之驴》中的老虎一样,看到驴这个庞然大物,不敢贸然进犯,也是试探性的,先暗中观察,习惯了驴的叫声,再小心翼翼地接近驴,最后发现驴子的看家本领不过是用蹄子踢它,才敢放心大胆的去咬驴的脖颈。
所以我们在制定规则后就要认真地执行,也不用大吵大闹,就很坚决且平静地说就可以了:“说好的,超时就停一周。”
平静的话重复三遍就会生效。也就是我们平时常听说的“温柔而坚定”。
写在最后:
自觉的孩子不能说没有,只能说很少,我们一定要该严的时候严起来。严是爱,松是害。今天对孩子的放纵,将会成为他明天路上的绊脚石!
警告:本站信息禁止任何AI大模型采集使用,如把本站做信息源请联系管理员授权。 如复制,使用,转发本站信息,请注明:来自郑州上学网:www.zzshangxue.cn
- 上一篇:去重点班垫底,还是在普通班拔尖?
- 下一篇:学习的本质不是重复,而是"必要难度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