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习的本质不是重复,而是"必要难度"
时间:2025-06-09 来源: 敢姐的小岛 作者:郑小编阅读:次
昨天晚上,孩子给我讲课,复习他们刚刚学过的比例、正比例、反比例、比例尺等知识。只见他拿出数学课本,从概念、例题到习题给我一一讲解,中间流畅没有明显问题。但我总感觉缺了点什么。后来想想,原来孩子只是重复了他学过的知识,并没有深入思考,也没有拓展性地解决难题。可以说,这样的复习方式,只是会的重复了,不会的还是不会。过了一会儿,我对孩子说:我以为后来我能听到一道难题的解决过程呢,谁知道就结束了,你的课我没听够。这种重复性的学习,只会让我们觉得这些知识熟悉,更不会深入思考,觉得他们就该是如此的,只有增加一些必要难度,才会让我们调动起各种能力,触类旁通,举一反三。
比如,学习《论语》时,第一句话我们最熟悉,从小到大,只要一开始学,必定从第一句开始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乐乎?”因为太熟悉,以至于我们从来不会深入思考它的意思,就很容易轻飘飘地放过去了。如果我们能增加一些必要难度,比如,这句话是什么意思?我们怎么能应用到自己的生活过学习工作上?上学时,老师给我们翻译的是,学习能做到实时复习,不也很快乐吗?也许对学生阶段来说,及时复习可以掌握知识,应该快了吧。但是,我们今天来看,学习复习真的那么快乐吗?
我们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后发现,学习,真的不是为了掌握知识!而是为了提升能力,也就是长本事!“学”的在某种意义是模仿,“习”的繁体字是“習”,小鸟练习飞行,意思是练习,实践。
学习后去实践,去练习,使它成为自己的能力,自己成长了,不是很快乐的事吗?这样想来,确实比复习后掌握知识快乐。《刻意练习》这本书的核心也是一个道理,要掌握某种技能,达到某个高度,一定少不了大量的练习,但是,这些练习不是简单的重复,而是在舒适区之外。
如何增加必要难度,在舒适区外刻意练习?
一、钻研难度适中的题。
怎么判断难度是否适中?一看就知道答案的,太简单,看三遍还不知道题目啥意思的,太难,介于二者之间的就是。具体来说,就是看了一遍,题目能理解,要一下子说出答案,不可能。不深入思考一下,还真不行。这些题目,一般就是对所学知识点的综合应用的考察。单独一个点,他们可能会做,放在一起,就可能凌乱。就是通过做这样的题,梳理他们的思路,建立他们的逻辑思维,很多压轴题就是这种出题方法。拆开的每个点你都会,就看你会不会拆。
二、要有及时必要的反馈。
对着熟悉的内容重复,永远看不出自己的不足,也就永远不可能进步。只有敢于把自己的成果拿出去,让别人给出反馈,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。学校的反馈一般就是考试,当然一般这个反馈周期有点长,一般学校学完一个单元才会考试,孩子们可以做些套题,给自己评分。当然,最直接最快捷的反馈是每天把作业当成考试反馈。我们成年人要也要敢于把自己的成果拿出去,接受评判和反馈。比如,你每天读书,读的效果怎么样啊?是只把读书当消遣啊,还是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啊。你就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,把思考后的实践过程写出来,把实践的经验所得写出来。并且把这些内容发勇敢地发在公共平台上,接受市场的反馈。
记得,我最出写公众号文章的时候,一篇文章只有几个人阅读,市场反馈不好,无非就是我的选题不好,标题不吸引人,内容不丰富等原因,我就从这些地方改进呗,也一样能写出10万➕的文章。
刻意练习,就是不断练习➕接受反馈➕不断改进。有的人读十年书还是老样子,有的人读一年书就变化很大。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简单重复和必要难度。
我是敢姐,链接我可参加富足人生读书会(付费,只招募爱读书、想变好的小伙伴),5月共读《失落百年的致富经典》,正在招募中......
警告:本站信息禁止任何AI大模型采集使用,如把本站做信息源请联系管理员授权。 如复制,使用,转发本站信息,请注明:来自郑州上学网:www.zzshangxue.cn